前不久,第三届中国河北军民融合暨国防科技工业协同创新成果洽谈会圆满落幕,推介军民两用成果2500多项,签署合作项目352项,总投资1103亿元。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成果令人鼓舞。
近年来,我国军工技术和高新产业成就斐然,举世瞩目:北斗导航,“银河”登顶,量子卫星首发,大型激光3D打印问世,水下机器人显威。透过辉煌成就看三组数据,我们仍需认清军民融合发展的差距和潜力。
第一组数据2000∶130000,说明民企“参军”时不我待。
“民参军”渠道不够畅通,“军转民”机制不够健全,一定程度地存在着“协调工作靠感情、解决问题靠熟人”等怪象。统计显示,目前我国有130000家民营高新技术企业,只有2000多家进入军工行业。2000∶130000足以说明,让有竞争力的企业更多地参与军民融合建设,务必破除军民融合运行机制壁垒。只有加快解决好市场竞争机制不健全的问题,完善配套政策法规,构建系统完备、衔接配套、有效激励的政策制度体系,才能确保民营企业巨大的前沿科技优势得到更高效的发挥。
第二组数据30%∶80%,说明军民技术融合任重道远。
从国际范围来看,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军用技术与民用技术的界限日趋模糊,结合面越来越广、融合度越来越高,军队作战和建设对经济、科技和社会的依赖空前增强。同时,军事技术向民用领域嫁接转移,有效带动了民用通信、无人机、智能汽车、机器人、物联网等大批新兴产业,成为经济发展新的动力源。就我国现状而言,军民融合无论是在融合的层次、范围、数量,还是广度、深度、质量等,都存在较大差距。统计显示,西方发达国家主要领域的军民融合度高达80%以上,而我国这一比例仅在30%上下。
差距就是潜力。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大力实施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战略,务必发挥好军工行业的科技优势、人才优势,利用好民间力量的资源优势、市场优势,努力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格局,探索并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军民融合发展之路,促进我国经济实力和国防实力的同步增长。
第三组数据15%∶40%,告诫我们,务必尽快唤醒“睡美人”。
由于军民二元体制等历史原因,我们的国防科研成果转化率目前仅在15%左右,而发达国家则达40%。至今,我国尚有多达3万项国防知识产权处在“沉睡”阶段,有人将其喻为“睡美人”“大金山”。
唤醒“睡美人”,敲开“大金山”,重要的是加强国防知识产权政策法规创新,搭建国防知识产权转化运营平台,加快国防知识产权“军转军”“民转军”进程,推动国防工业知识产权运营商业模式,建好用好国防知识产权孵化转化服务机构,军地共同促进国防知识产权的转化应用。